教科史学课本里,我们总也记得那火药技术的发明辉煌了一时,用于鞭炮,那个响亮,那个脆生,那个满堂红。读鲁迅那篇“祝福”,鞭炮声响还是记忆犹新的,是必须的特响亮,如若是有一个不响便是不吉祥的。但是,火药技术却让西方国家敲开咱家大门。用洋枪、大炮冲破了大清帝国的“美妙春梦”。焰火是一门很古老的民族艺术,它起源于东方,尽管人们通常把它同火药的发明相联系,但实际上,它作为一种赏心悦目的娱乐工具,远古以来就一直与世界各地人民“长相为伍”。不仅中国人,而且印度人和埃及人,都曾经把某些可燃物掺合在一起燃烧,以此来装点节日之盛夜以增加喜庆氛围。
据考证,我国施放烟火(亦作“焰火”)的习俗可溯源到公元前2世纪汉代的蜡烛。据《南部烟花记》载,宫中蜡烛燃至根处,因烛心“皆以异屑制之,燃之有异彩数重”,大约是火药配制而成,故燃之如同烟火。隋炀帝曾以“法轮天上转,梵声天上来;灯树千光照,花焰七枝开”的诗句,描绘了五彩烟火在夜空回转,并伴有乐声的情景。烟花为煤,抒继往之情,倾开来之意,把华夏儿女革故鼎新、复兴社稷淋漓尽致的民族情怀刻画得入木三分。元人赵孟的千古名诗《赠放烟火者》“人间巧艺夺天工,炼药燃灯清昼同。柳絮飞残铺地白,桃花落尽满阶红。后夜再翻花上锦,不愁零乱向东风”。再现了烟花的绚丽多姿。花因诗艳,诗以花名。古往今来,烟花与节日,烟花与诗词结下不解之缘。历经千年风云变幻,烟花诗词菁华荟萃,灿若星辰。隋的气壮山河,唐的海纳百川,宋的有容乃大,元的异域风韵,明的厚德载物,清的博大精深,今的华丽多彩,无不以深厚的文化意蕴和超越时空的灿烂辉煌,引发人们对民族之根的无限追恋和对光辉未来的开拓创新。唐代,京都长安(今西安)元夕烟火甚盛。《正月十五夜》唐?苏道味“火树银花合,星桥铁锁开,灯树千光照。明月逐人来。游妓皆穠李,行歌尽落梅。金吾不禁夜,玉漏莫相催”好一个火树银花的夜景。苏诗浓墨重彩,诗情画意“逞豪华门前放烟火,赏元宵楼上醉花灯”,言有尽而意无穷,一展烟花文化“励我奋进,催我自新”的深厚意蕴。宋词人辛弃疾《青玉案?元夕》:“东风夜放花千树。更吹落,星如雨。宝马雕车香满路。凤萧声动,玉壶光转,一夜鱼龙舞。蛾儿雪柳黄金缕,笑语盈盈暗香去。众里寻它千百度。蓦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。”诗词借烟花为载体,表达了炎黄子孙向往新生活的民族精神。扣人心弦,感人肺腑,催人奋进。
明代烟花提升到高级烟火戏,演幻出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。烟花诗词琳琅满目。上乘之作当首推明人瞿佑的《烟火戏》:“天花无数月中开,五采祥云绕绛台。堕地忽惊星彩散,飞空旋作雨声来。怒撞玉斗翻晴雪,勇踏金轮起疾雷。更漏已深人渐散,闹竿挑得彩灯回。”诗作以素描的笔法壮丽的画卷,揭示了烟花在华夏民俗中的核心地位。宋代的烟火燃放技艺日臻精妙,《东京梦华录》、《乾淳岁时记》等均记载了京城和宫廷节日烟火的繁盛情景。汴京宣德门外,至夜深三更时刻,“宣放烟火百余架,于是乐声四起,烛影纵横,轻烟弥漫,霏雾融融,皎如白昼”。民间则以枣肉掺合火药、炭屑为丸,系以铁丝而燃烧,称为火杨梅,与烟火相争辉影。明、清两代,展示烟火技艺更胜一筹。这时燃放的烟火可施放出绶带鸟、葡萄架、珍珠帘、长明塔等五彩缤纷的图案,一时硝烟四起,光影五色,色彩斑斓以致“月不得明”。《宛署杂记》也说,明代的烟火以铁丝、硝石、硫磺、石灰、火药等制成,由于构制不一,“因而有花草、人物等形者”达几百种之多。有的外面用泥封闭,称沙锅儿;以纸函之,称花筒;以篾筐函之,称花盒。明万历年间的《上元赋》,赞美烟火如同“朱雀夹烜”,“灿朱实之可摘,纷黛叶之鲜娇”。清代,作坊遍及烟火品种更是丰富多彩,有线穿牡丹、水浇莲、金盘落月、飞天十响、五官闹判等。最著名的是花盒,每于夜晚月下燃放时,盒中的人物、花鸟等五彩缤纷烟火图像,历历分明,空中如同挂画。又有洋式烟火,《京都风俗志》:“变幻百出,穷极精巧,不可名状”。光绪年间还专设机构花爆局机构,由此可见非同一般。
据《清朝野史大观》记载,宫廷曾在西苑设灯棚、烟火数百架,入夜礼花弹腾空而起,只见飞星一道道直冲九霄,纵横驰聘,如电掣空,光彩夺目,月色天光俱为烟气所蔽。我国烟火不仅青史留名,还驰誉世界。纵观焰火品种繁多。古典式的可分为焰火和火箭两类,每一类都有数以百计的品种。有些长度为40至170厘米的火箭能垂直升高150—200米。火箭头或它的上端装载各种填充物,在空中交织成火树银花:礼花绽放像星光、闪电、流火、飞蛇、金龙、彗星……现在,专家们充分发掘了他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,创造出许多全新品种,诸如标枪式、飞速旋转的圆盘式等等,后者可以组成三角形的火圈。有的焰火炮弹要用迫击炮专人发射,1986年5月6日,中国烟火代表团参加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的第二届国际烟火节,夺取传统烟火第一名,荣获金像奖。那次燃放的烟火计12000多发,光彩夺目达半小时之久,有的在空中抖落铺撒,霓虹焕映。组成彩带、花环、橄榄枝、银龙起舞、瀑布飞泻、万里长城等画面,当烟火帘幕构成的中加两国国旗则更为壮观,全场掌声雷动,堪为现代中国烟火的代表作。
国家诚邀外宾观赏焰火,早于宋代便是最受欢迎的传统外交礼仪活动。友邦人士乃至国家元首都以亲睹中国焰火为荣,甚至魂牵梦绕。清代招待外藩和各国来宾焰火晚会,成为最高规格档次的礼仪节目。如《养吉斋丛录》载:“乾隆戊寅(1758年)仲冬,南苑大阅,适哈萨克、克鲁特、塔什罕、回人等入觐,因于苑中赐宴,令观烟火。”重大喜庆焰火晚会是播种和平友谊的春天。烟花是人类幸福的使者,是欢乐的象征。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,每年国庆节都举办大型焰火晚会,邀请外宾共度良宵。国庆10周年时,谢觉哉同志即兴挥毫《天安门看焰火》:“灯光灿烂照宽衢,掩映红旗舞且歌。无数火星如网散,人间原自有银河。”诗文如烟花洒脱出彩,再现了金秋十月北京的艳丽非凡,那灯火阑珊的情景让人久久不能忘怀。